<< 返回上一级

当前位置:民俗服务>>详情

活动名称: 牛坊村“花钹大鼓”

有  效  期: 长期有效

地       址: 北京昌平区后牛坊村

具体活动:

牛坊村“花钹大鼓”――轻盈洒脱
  昌平区后牛坊村“花钹大鼓”,是由十面大鼓和十二名舞钹儿童组成。它的特点可归纳为“轻盈洒脱”。“轻盈”主要体现在步伐上,该舞主要步伐为“跑跳步”,这一舞步贯穿全舞,不但给人以轻盈欢快的愉悦感,而且充分体现了儿童蹦蹦跳跳活泼好动的特点,配合“跑跳步”步伐,双臂时而作“双对钹”,时而作“自击钹”,时而“掏钹”,时而“晃钹”,时而自转,时而双人互绕,恰似一个个忽大忽小变幻无穷的珍珠在场上不停的旋转,浑然洒脱,流畅自然。在队形变化上,也突出体现了这一风格特点,例如:“龙通通”,在横排二、四、二的队列上,全体做“起鼓转”,忽而巧妙的变成了一大圈,四人顺时针行进,四人逆时针行进,同时作“双对钹”,忽而又变成了双斜排做“扔腿”动作。在“长行鼓(二)”队形变化中,十二名舞钹儿童,时而横向穿插,时而纵向交错,时而聚,时而散,时而双人纵向互绕,时而双人横向互绕,或“8、∞”字互绕;在“老八架下调”和“三钹起鼓”的队形变化中,除以上队形外,又出现在双圆基础上的灵活变化。
  在音乐上,该村的节奏变化也极为丰富,也像串串珍珠将4/4、3/4、2/4的不同节奏有机的、巧妙的穿梭起来,且击打鼓帮和击钹沿的节奏较多,从音色上也显得轻盈欢快,流畅洒脱。
  昌平区后牛坊村“花钹大鼓”独有的“轻盈洒脱”的风格特征,使其在众多的“花钹大鼓”表演中独树一帜,倍受人们的青睐,也是它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群众当中的重要因素。该舞在1956年由北京群众艺术馆干部张启润同志与当地艺人共同改编后,曾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汇演;1957年又将舞钹儿童扩大到二百五十人,参加“五·一”国际劳动节天安门广场的文艺大军,它独具风格魅力的表演,颇受众人的赞赏。